大多数广州人不知道,粤剧原来与十三行还有这段古…

2017-08-14 08:49:26

说起粤剧,很多广州人都并不陌生,但它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?为什么在西关一代尤其盛行,与十三行有什么关系呢?它曾因革命起义而被禁十余年之久,广州市民又是否知道呢?8月12日下午,十三行博物馆举办“琼花情结十三行”主题讲座,邀请广东粤剧銮舆堂堂主、广东省粤剧研究中心副主席、广州市荔湾地区粤剧曲艺协会会长何车为主讲嘉宾,与市民一同探讨十三行与粤剧之间密切的情缘。

文/记者 刘宝霞 何伟杰 通讯员 何晓光 黎偲敏

粤剧伶人为何喜欢聚居西关?

“‘粤剧’这个名称出现的时间大约有一百多年,在此之前,这种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戏种,叫做‘广东大戏’。”何车说,在清代广州十三行时期,来自欧洲、美国、印度、东南亚等地的商人聚集在广州进行商贸活动,其日常生活娱乐受到的限制不少,可以说是比较枯燥的,但中西方文化艺术之间的差异,恰好满足了外国人的好奇心,对于他们来说,在中国看大戏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。

不仅如此,当时十三行的很多行商们,每逢重要的节日,或宴请贵宾时,也会在家中花园搭起戏台,邀请戏班唱戏助兴。有时,行商也常爱请洋人到戏院看粤剧,当时的粤剧在戏院火热程度,可谓一时无双。

何车老说,粤语俗话“顶栊”就是形容当时去戏院看粤剧时人满为患的场景,戏院座位票一售而空,还有站票(可站着看戏),当人多入场,站到紧贴入口的木栊处时,这便是“顶栊”了!粤语俗谚的“顶哂栊”,就是“最多、最大限度”的引申意。

正因为能满足十三行行商的娱乐需求,粤剧伶人常受邀出演。另外,大多戏曲艺人去外地演出,而在当时,走水路比在陆路要便利得多。荔湾西关一带,既靠近十三行,方便戏曲艺人到行商家中出演,又靠近水路,方便乘船出外演出。因此,戏曲艺人便集中聚居在西关地区,直到现在,荔湾西关的粤剧气息依然浓郁。

粤剧曾被禁十余年

鲜为人知的是,粤剧曾经在清末一度被禁。原来,太平天国运动兴起之时,当时知名粤剧艺人李文茂响应洪秀全号召,召集粤剧班中会武功的人抗清起义。随着太平天国运动以失败告终,粤剧也因此被禁,粤剧戏班被官方要求解散。

在粤剧曾经被禁十余年,期间只能借着“演京戏”的名目来表演,还有大量本地的粤剧艺人为谋生而加入“外江班”(指的是外省来广东演出的戏班,与“本地班”相对而称),但只能担任跑龙套的角色……粤剧一度濒临沦亡。幸好,当时粤剧艺人在十三行行商伍崇曜家中花园开设粤剧童子班,粤剧的火种才得以保存。

当时,伍家在自家花园内首设粤剧童子班“庆上元”授课,其中在“庆上元”学艺的学徒,各有成就,特别是新华(邝殿卿),对粤剧的中兴出了很大的力量。何车表示,在一众粤剧艺人的共同努力下,粤剧队伍迅速恢复和壮大,戏班业务日益兴旺,最终使粤剧劫后逢春,并最终发展至今。



【转载请注明转自南沙招聘网http://www.nsjob168.com

在线咨询
企业招聘热线
1801199280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