朋友圈拉黑了领导 还能混得好?

2015-11-02 09:04:57

逾六成受访者称不在乎社交软件被屏蔽 专家称被屏蔽联系少都不必太在乎

10月30日,上班高峰期,广州地铁车厢里挤满了人,但并不吵闹,人们都安安静静看着各自的手机。移动互联网时代,许许多多的人都有社交媒体账号,虚拟社交24小时不间断进行着,有的人现实生活安静,在虚拟社交圈里则是活跃分子;有的人虚拟账号上朋友遍天下,却苦于找不到可以说真心话的人;更有的,觉得自己已经被虚拟社交“绑架”,找不到真正的生活。

然而在现实中,在社交软件上太活跃也会带来一些问题。如果沉迷于自我表露的快感中,把自己的全部生活事无巨细地“晒”到网上,或者用炫耀性的方式来“晒”,将获得优越感作为主要目的,都很容易招致反感。

文/广州日报记者蚁畅、陈庆辉、谢绮珊、余骏扬

真心

为了表达真心 必须分组屏蔽

“有时候发朋友圈也会屏蔽不同的圈子,比如说和女朋友秀恩爱我一般会屏蔽家长,因为感觉有点儿羞涩。把有关自己的切身内容发布朋友圈时,也会屏蔽普通朋友,因为在普通朋友面前将自己的隐私展露无遗可能是有风险的。”从事互联网工作的杨先生说。

圈子:想要管理关系 分组必不可缺

从事互联网工作的杨先生说:“我觉得自己属于渐渐趋于理性的一族,自己平时每天也都会刷朋友圈,但是自己很少发布朋友圈内容,评论也只是对一些关系好的亲人朋友,微信好友确实越来越多,真要一个一个地评论,你来我往每天都不知道要浪费多少宝贵时间。好友分组我一般分得比较细,一个圈子分一组,家人、好朋友、同事、高中同学、大学同学等等。”

媒体人任女士的微信联系人很多,只是有互动的就有300多人,有QQ的、微信的、微博的。她的QQ里面都是些游戏朋友,或者一些纯网友,而微信里面现实朋友多些,有些也是社交群里不太熟悉的朋友。

这么多朋友任女士有些顾不过来,对于她来说,分组必不可缺。一方面可以方便管理联系人,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分组发朋友圈。“基本上发无聊帖的,鸡汤帖的,全部转帖的,一般都被我屏蔽掉了。微信里面如果是我的个人吐槽或者个人发泄的内容,一般我不公开给同事领导群组。有的时候偷偷溜出去休闲一下,也不向同事领导群组公开。”任女士说,她不太在意会被朋友屏蔽,“这和我没关系,朋友太多,无所谓。”

屏蔽:社交本来随意 不爱看无所谓

做财务的梁女士说,现在她常用的社交工具就是微信。一般互动的差不多也有100人左右,基本都是从小学到大学的各个同学群、同事群、家长群。“我不想分组,不屏蔽其他人看我的朋友圈,感觉自己也没什么好隐瞒的。但我会把微商刷屏类的屏蔽,再好的感情也架不住这样的刷屏。”

梁女士表示,她从来不会关心是否被屏蔽。“这有什么好琢磨的啊!朋友圈就是随意的圈子啊,愿意看的就看,不愿意看的就屏蔽,微信朋友圈永远小于等于我真实的朋友圈。微信朋友圈无非就是沟通更方便而已。在我看来,微信朋友圈就是个聊天工具。仅此而已。”

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心理咨询师乔丽萍认为,“屏蔽”只是一种情绪的表达方式。即便是拥有一个共同的生活工作圈子的人,也会有各自不同的兴趣爱好,由此产生的屏蔽也不必惊讶。碰到对方屏蔽,如果你很忧虑的话,说明那是你在乎的人。如果你不知道是什么原因,可以直接去问原因。也可以约出来聊聊天,喝喝茶,找个机会问问。“有些被屏蔽可能仅仅是因为对方觉得和你的关系不够亲密而已,这种很普通或者不太联系的人,真没必要因被屏蔽而忧虑。因为整理通讯录或者屏蔽对每个人来说是很平常的事情,因为时间是筛选朋友的必要元素。”

专家:

你都屏蔽了领导

还想领导对你好?

之前有媒体进行了调查:受访的2503人中,除“陌生人”外,“领导”是被屏蔽最多的人,近三成的人已在朋友圈把领导屏蔽了。对此,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心理咨询师乔丽萍说,现在有很多人不喜欢让领导看自己的朋友圈。“对于领导,我建议还是分组发朋友圈好些,不用每一条都屏蔽领导。有些领导专门喜欢看朋友圈,他的好奇心强,这是没办法的。如果你和领导都这么见外,怎么还要领导对你好呢?”

观点:

如果真的被屏蔽

还是先问问自己

在事业单位工作的刘先生说,身处虚拟的朋友圈或者社交社区,首先要明白自己所要传递信息的目的:是要与朋友分享自己的快乐?是让更多的朋友知道自己的产品?还是要发泄自己的情绪?不同的目的对应不一样的方式。“出现被朋友屏蔽,首先要搞清楚你在不在乎,如果在乎那就去探究原因,是不是平时自己的言行干扰到朋友的生活了,及时找出自己的问题所在;如果不在乎就无需去理会。”

假意

或为包装自己 或为互相恭维

学生小江将朋友圈解读为“一种塑造自身形象的渴望”,他觉得一个人发什么朋友圈,就是希望在看到的人心目中给自己塑造相应的形象,“希望家人眼中的自己早睡早起,就发一些看书的;希望同龄人眼中自己很有个性,就发一些好玩的。”

炫耀:吃寿司也发图 有谁能受得了

王妮(化名)是一名广州白领,在一家科技公司工作,由于公司处于上升期,她每天“忙到睡觉前”,而对于虚拟社交,她深有感触,“我已经上瘾了,过一会就忍不住要看,哪怕有一些群很多人,发一些搞笑的,我也刷啊刷。”

在电视台工作的佳欣和王妮类似,她说自己是那种“半小时不刷微信就感觉浑身不舒服的人”,佳欣说,由于从早到晚都在用微信和他人沟通,感觉微信好像变成自己身上延伸出来的触角。

但事实上,这种对虚拟社交的依赖,都给王妮和佳欣带来不同程度的不适,“手机一天到晚就没有停止震动过,但全都是工作群里的消息,不看又不行,心很累。”佳欣说,而在王妮看来,聊天过后,仔细回想,很多都是低效率的沟通,“其实打个电话一口气说完还更好,聊微信要不停盯着手机,看对方有没有回复。”

王妮觉得,自己的朋友圈就是一个秀场,分组很累,每次都要斟酌很久,我觉得很多朋友圈都在装,没有太大的意义,你刷上一天,都是碎片化的信息,看着别人天天吃喝玩乐好像不用工作一样,还影响自己心情,如果可以,我希望直接关掉我的朋友圈,“有的朋友,你明明忙得焦头烂额,他休假去玩,从签证机票一路拍照发朋友圈,连吃个寿司都要发九张图,谁受得了?”

疏离:老同学朋友圈 反而感觉虚伪

王妮最近刚退出一个中学班级群,“有一天突然被人拉进群里,大家多年没联系,突然出现,就在里面热聊,但是话题都很无聊,讨论当年谁的花名叫什么,谁逃课被老师罚,一开始看几句还新鲜,看到后来,一天几百条聊天记录,受不了了,就退了。”

对于这种“虚拟群”的社交,在广州从事媒体工作的李兵(化名)同样有感触,最近,他被一位同学拉进初中班级群,“感觉很怪,就像大家突然聚到了一起一样,只要你说话,对方都看得到,但是,你又看不到大家的脸,每个人只有一个头像,感觉非常奇怪,和聚会根本不一样。”没过多久,他也退出了初中班级群。

王妮跟记者说,她的好友将近500个,但真正沟通的“只有10个左右,都是最要好的朋友,聊一聊,不回复对方也不介意”。李兵有420多个好友,他认为真正像朋友一样在交流的,只有几个。

李兵有一次和朋友讨论,他觉得微信让他失去了真正的社交,“大多数的好友,每天不过就是插科打诨,有些人申请加我,通过后一句话不说;有一些做推广,发一个请我转发或者投票,然后发一个红包,有一些是业界前辈,还不好意思拒绝。”

“很多新朋友加了之后,互相发了个笑脸,就没话说,好像只是为了好友数量多一点,交不交流是其次一样。”王妮说。

专家:

经营形象可行

不要过于依赖

谈到有些人想要在朋友圈塑造出某种形象时,心理咨询师武志红说,“这个事情完全可以做得来。”他说,如果有人分了四五个组,对每组成员都打造出不同的自我:领导眼中的他勤奋努力,同事眼中的他友善随和,朋友眼中的他光鲜亮丽,家人眼中的他踏实快乐,“这个是网上流传很久的案例,听起来夸张,但完全可行而且非常真实。”

但武志红仍建议不要过于依赖社交媒体,“可以把它当成一件频繁使用的沟通工具,但绝对不能因此而忽略了现实交流。”

观点:

虽然废话不少

退群用户不多

记者采访广州多名不同虚拟社交用户发现,几乎每一位用户都加入多个不同的群,有的群人数多达500人。对于这些不同名义的聊天群的聊天内容,他们大多数认为是无聊的,碎片化的。记者了解发现,多数上班族对聊天信息过多的群有不同程度的反感,但选择退群的并不占多数,有的用户始终觉得可能有一些有用信息,有的用户则坦诚,退了群,“反而无聊了”。

来源于:广州日报

【转载请注明转自南沙招聘网http://www.nsjob168.com

在线咨询
企业招聘热线
18011992808